換言之,由於哈伯瑪斯的詮釋對尼采在社會理論上的定位──做為後現代的先行者──具有高度代表性,使得一般學界的討論總是將尼采與後現代理所當然地關聯在一起,從而讓尼采在社會理論的系譜中得以「安身立命」。
當亞塞拜然在蘇聯1991年解體後宣布獨立時,土耳其為首個承認亞塞拜然的國家。依照三方協議,俄國將派出「聯合維和部隊」,於12月以前進駐雙亞停火線,並以五年為期監督納卡問題,確保該地和平自治的進程。
不過,事實證明歐盟在納卡的衝突幾無角色可言。當然俄國總統普亭(Vladimir Putin)表面上的推辭是以「納卡地區非亞美尼亞領土,不算兩國當年軍事協定的協防範圍。儘管法國總統馬克宏(Emmanuel Macron)試圖制止土耳其在北非、中東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侵略行為,但無法在歐盟內部取得一致抗土,讓土耳其奪得機先,大幅增加了影響力。歐盟於2004年發表歐盟睦鄰政策,並於隔年發表國家報告時,除第一批的七個國家,還規劃出包括南高加索國亞美尼亞、亞塞拜然等第二批鄰國。反觀,由於地形限制,亞美尼亞人所擁有的飛機和坦克派不太上用處。
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歐盟對雙亞的睦鄰政策 戰爭中期,亞美尼亞曾期待北約與歐盟盡一切可能遏止戰爭,早日實現停火協議。就實質關係而論,歐盟與南高加索國亞美尼亞、亞塞拜然兩國都有緊密關係。根據衛福部推估,全台至少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,但2018年時只有40萬人實際就醫,其中的懸殊落差便是源自於憂鬱症的汙名。
演講時,妤恒感性地對著同步直播中的鏡頭說:「假設這個支持者還有在聽,真的很謝謝你,帶給我們很多繼續做這個專案的力量。」妤恒回憶: 「其實我那時候已經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,就是我完全陷入一個非常悲觀、低落的狀態,旁邊的朋友無法理解我為什麼這麼悲觀,他們會說『我真的不懂你為什麼要自己逼成那樣?你其實現在做得很好啊,為什麼要覺得自己沒有用?』我那時候整個喪失自我價值感。這份畢製獲得「2016年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」,粉專超過三萬人按讚,後來更出了書。Photo Credit: 小鬱亂入 支持者的無聲感謝 妤恒提到,當初畢製展出時,許多讀者感謝他們創造小鬱這個角色,「他們有時候會覺得憂鬱症是天生的,自己個性就是這樣。
但小鬱亂入的出現,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額外的東西,他是被一個疾病給困擾。」妤恒說,他那時還伴隨思考力和注意力下降、完全沒辦法做決定、有高度罪惡感等狀況。
而在配色上,他們則試圖翻轉憂鬱症給人的灰暗印象,「我們把主要顏色變成米黃色,想要大家來到我們網站是被安撫的,是用平穩的心情在讀這些資訊。」 「我們做了這個專案後知道,很多對憂鬱症的迷思跟偏見,會讓許多有憂鬱症的人沒辦法去承認,也沒辦法跟旁邊的人講這件事情。作者:SyndAvant(採訪:游家權|攝影:Achó|核稿:王瑀) 汙名化是憂鬱症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「太軟弱」、「不知足」、「不夠樂觀」、「抗壓性太低」⋯⋯許多人常對憂鬱症者貼上這些標籤,認為靠著正面思考、不要想太多、堅強一點就能改善憂鬱症。」此外還劃重點與區分大小字。
我就回去看我自己做的東西,像是看憂鬱症跟心情憂鬱的差別。這段「蠻崩潰的一年」讓妤恒得到憂鬱症。他當時也去做自己網站裡滿分27分的憂鬱症量表,分數從以前的一兩分,跳升到屬於憂鬱症高風險的20幾分。而「小鬱亂入」這個非營利平台營運至今約五年,網站月瀏覽量仍有五到八萬人次。
但是我們不想大家輕忽它,所以我們還是有用黑色和憂鬱情緒的藍色。人來來去去,我們一直介紹這個專案,有個人默默站在角落站很久,一直等到我們閒下來後,他戴著口罩走過來,看起來很累,塞了一張紙條給我,裡面寫著「謝謝你們做了小鬱亂入」
」妤恒說,他那時還伴隨思考力和注意力下降、完全沒辦法做決定、有高度罪惡感等狀況。他當時也去做自己網站裡滿分27分的憂鬱症量表,分數從以前的一兩分,跳升到屬於憂鬱症高風險的20幾分。
」 而為了讓讀者更容易吸收資訊,有著資訊設計專長的小鬱亂入團隊,除了將資訊圖像化,也堅持「每篇文章都有非常清楚的資訊分層,像你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圖跟標題。更嚴重之後,開始影響身邊的人,身邊的人可能也跟著生病,整個社會就陷入一個巨大的惡性循環。但小鬱這個角色好像真的幫助到一些人。他很虛弱的說,他其實是重度憂鬱症患者,他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出門了,但是他想要親自過來跟我們說謝謝,然後他就離開了,默默來默默走,就留下那張紙條。「直到我的室友跟我說『你可能需要一些幫助』。妤恒說:「今天一個人有精神疾病的困擾,但是他很害怕被貼標籤,就不會做出行動,不做出行動就更嚴重。
」 「現在回想起來,小鬱亂入你的時候,就像你的臉被矇住,你會看不到出路。Photo Credit: 小鬱亂入 因為家人長期患病,且有感於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人有憂鬱症,卻被社會長期忽視與汙名,兩位台科大學生林妤恒和白琳決定以憂鬱症為畢業製作主題,並創建「小鬱亂入」粉專和網頁,希望藉由角色及資訊設計,讓大家更認識憂鬱症,進而改善憂鬱症的汙名化。
」 Photo Credit: Achó 發現自己也遭小鬱亂入 畢製得到德國紅點設計獎,粉絲頁有三萬多人追蹤,他們也獲邀出書和演講,看似成功圓滿。」妤恒回憶: 「其實我那時候已經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,就是我完全陷入一個非常悲觀、低落的狀態,旁邊的朋友無法理解我為什麼這麼悲觀,他們會說『我真的不懂你為什麼要自己逼成那樣?你其實現在做得很好啊,為什麼要覺得自己沒有用?』我那時候整個喪失自我價值感。
第二是讓一般人難以啟齒的「憂鬱症」更容易被大眾討論,因此他們將憂鬱症角色化,做成有著可愛暱稱的小怪獸「小鬱」。Photo Credit: 小鬱亂入 支持者的無聲感謝 妤恒提到,當初畢製展出時,許多讀者感謝他們創造小鬱這個角色,「他們有時候會覺得憂鬱症是天生的,自己個性就是這樣。
」此外還劃重點與區分大小字。我就回去看我自己做的東西,像是看憂鬱症跟心情憂鬱的差別。起初,妤恒以為自己只是處於低潮,只要認真工作或熬過去就會好起來。這份畢製獲得「2016年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」,粉專超過三萬人按讚,後來更出了書。
」 汙名的影響不止於此。Photo Credit: 小鬱亂入 小鬱亂入的文章背後也蘊含不少設計巧思。
但小鬱亂入的出現,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額外的東西,他是被一個疾病給困擾。大家會覺得你只是心情憂鬱,根本就沒什麼大不了。
」 「我們做了這個專案後知道,很多對憂鬱症的迷思跟偏見,會讓許多有憂鬱症的人沒辦法去承認,也沒辦法跟旁邊的人講這件事情。真的讓他們切割,知道不是自身的問題。
第三則是花六個月爬梳相關知識,並找醫師和學校的心理師審閱資料,確保資訊的專業性。」於是妤恒認為:「汙名化是憂鬱症最關鍵、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,因為憂鬱症患者會因此隱瞞自己的病情,不願就醫。演講時,妤恒感性地對著同步直播中的鏡頭說:「假設這個支持者還有在聽,真的很謝謝你,帶給我們很多繼續做這個專案的力量。而在配色上,他們則試圖翻轉憂鬱症給人的灰暗印象,「我們把主要顏色變成米黃色,想要大家來到我們網站是被安撫的,是用平穩的心情在讀這些資訊。
人來來去去,我們一直介紹這個專案,有個人默默站在角落站很久,一直等到我們閒下來後,他戴著口罩走過來,看起來很累,塞了一張紙條給我,裡面寫著「謝謝你們做了小鬱亂入」。」妤恒感慨地說: 這社會上有很多人為憂鬱症所苦,他們需要幫助,可是他們本身不知道,或是他身邊的人不知道。
作者:SyndAvant(採訪:游家權|攝影:Achó|核稿:王瑀) 汙名化是憂鬱症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「太軟弱」、「不知足」、「不夠樂觀」、「抗壓性太低」⋯⋯許多人常對憂鬱症者貼上這些標籤,認為靠著正面思考、不要想太多、堅強一點就能改善憂鬱症。根據衛福部推估,全台至少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,但2018年時只有40萬人實際就醫,其中的懸殊落差便是源自於憂鬱症的汙名。
而「小鬱亂入」這個非營利平台營運至今約五年,網站月瀏覽量仍有五到八萬人次。妤恒用一起殺人案來解釋精神疾病汙名化:「像是聽到隨機殺人案,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是精神病患,更誇張的是有社區貼公告禁止精神病患入住。